善于“营势”是管理或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原文出处】河池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宜州
       【原刊期号】200501
       【原刊页号】15~22
       【分 类 号】C3
       【分 类 名】管理科学
       【复印期号】200507
       【作 者】苏越
       【作者简介】苏越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西河池学院兼职教授,河池学院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摘 要 题】领导艺术
       【正 文】
       “势”或“形势”,如同人的身影一样总是与人类的实践须臾不离。无论你从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教育、军事、政治,都不能离开一个“势”字。“势”既可以带来胜利的狂喜,又可以带来失败的伤痛。然而,对“势”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它的涵义究竟是单义的还是多元的?其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才能使“势”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研究这些问题并做出正确回答,这对开发我国大西北,规范科技教育大发展,以及走出国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将会提供最为有效的理论武器。拙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势”的基本内涵
       “势”的概念具有多方面极具现实意义的内涵。它是“形势”所蕴涵的能量,是由事物、企业或部门所处时间、地理位置或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由于上述条件的不同,其事物、企业或部门的“势”会有强弱不同的表现。深入地了解“势”的内涵,掌握“势”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自觉利用“势”所具有的巨大潜能,是战略管理紧把航向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一、从自然的视角来看,“势”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量,故又称“势能”。势能是由于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处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蓄能。一根弹簧受到压缩或拉伸,其势能就会加大。将重物举在空中,重物越高,能做的功或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越多。汹涌澎湃的河流,从高山狭谷倾泻而下,落差越高,势能越大。经过人类的加工,还可以使这种势能转变为电能,让一个黑暗的世界变得光明,工厂中的机器发出咆哮轰鸣。
       自然界中存在的势能,既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又可以对人类进行惩罚,给人类带来灾难。风能可以为人类发电,但也可以摧毁人类的房舍。水流可以灌溉良田,但也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核能既可以为我们带来廉价的动力,但也可以无数次地摧毁我们人类。还有些自然界中的能量,如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海啸的奔袭,太阳黑子的爆发,自身都蕴藏着极大的能量,但因人类尚不能完全了解它们发生的规律性,还不完全具备防止和利用它们的主观与客观条件,因而迄今为止带给人类的还只是破坏。最近由印度洋海底的地震而引发的海啸,倾刻间造成周边国家数十万人死亡的大灾难就是证明。现代市场也是一个蕴涵巨大能量的能量场。这种能量不是单纯存在自然物中,而且存在于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系统与系统、企业与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中,存在管理者的思维、决策的差异中。一句话,存在于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差异中。谁要善于发现并诱导它释放出推动社会发展的能量,谁就可以主宰或驾驭社会的发展。
       第二,从存在的状态来看,“势”是事物或矛盾双方力量强弱的表现。如雄关漫道,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流,险峻的山峰,都可以给人一种气势磅薄、天下无敌的感触,所以,在历史上,凡是要从事战争,大都要选择地形,寻找那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以御外来之敌。故兵书上或小说里,常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那些形势险要的隘口,而战争中才有抢占有利地形或制高点,以控制战争全局的战略战术。同样的,在商海的竞争中,高明的战略家或指挥员,也总是善于发现存在于各种经济力量之间的势能差,并为我所用,找到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切入点,形成天时、地利与人和均有利于我的态势。
       势能,作为矛盾双方力量强弱的表现,存在着以下不同的状态:其一,“势不可挡”、“势如破竹”,这是势能的最高级形态。它表示某种地貌或某种社会矛盾的某个方面,具有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高能量。其二,“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是表示事物发展的某种必然的趋势,人们必须顺应它,不可违犯它,违犯了它,就会受到其惩罚。其三,“势均力敌”、“半斤八两”,是说敌我力量对比不分上下,旗鼓相当,相互之间处于相持的情况,但因操作得力,方法得当,亦可打破这种相持的局面。其四,“大势已去”、“四面楚歌”是说经过较量,力量对比已绝对地不利于对方,失败的结局已不可避免。所以,善于识势、营势的人,总是善于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把自己置于水位落差的至高点。
       就对“势”的认识的顺序而言,“识势”是“顺势”的前提,其本质是按照客观的可能去办可办的事,不可条件尚不具备就硬要去办,但也不可有了条件去办也拖着不办。“借势”比“顺势”则进了一步。一般而言,“顺势”是被动的,有某种无可奈何的成份,而借势是对形势、力量的利用,已带有了较多的自觉能动性。“势”借得恰到好处,事业就会欣欣向荣,犹如火借风势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样。“造势”比起“借势”而言,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它是基于对形势的认识以及自己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自觉行动而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实力,以提高企事业或单位的信誉度。但是“造势”要想成功,必须以一定的实力和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握为前提,不可离开自己的现实而胡乱瞎吹,有些人遵循“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的思想,大话说尽,行动全无,结果“势”是造了,但自己的名誉也全毁了。至于“营势”,这是“借势”、“造势”的最高境界,是高明的管理者在掌握了客观法则的基础上对系统中的各种能量的综合运用。如化解不利于我的各种力量的因素,利用各种有利于我的力量的因素,壮大自身各种有利的因素等等。所以,正确的“营势”,是战略经营的前提,是使战术经营即各种具体的管理不断取得成功的保证。
       第三,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势”是表征一种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的系统中,而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矛盾群或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群中的各个因素,都是矛盾体中的一极,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谁向谁转化,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在自然界里,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是向良性循环发展,还是向恶性循环发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是继续维系西方文化的优势,还是逐步以东方儒家文化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是继续以西方经济为中心,还是逐步转到以东方经济为中心?这都要看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力量或优势是在哪一方面,作为肩负振兴中华经济与文明历史使命的华夏子孙,自然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育的现有格局,还给人类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从政治的视角而言,“势”是一种权力、权势。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超稳态的统治,使其先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权势的诱惑下,统治阶级的权力不断膨胀,生前总是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死后还要千方百计营造权倾地府之能事,使一座墓穴成为金壁辉煌的地下宫殿。于是,官本位,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得以发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官富民贱的现象愈演愈烈,国家观念在平民心中的地位日益淡薄,官场腐败的现象无以复加,终于使历史上辉煌至极的中华民族在近代衰落下来,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任由东西方列强宰割的肥肉。那时,权倾一国的慈禧,也不得不忍辱负重逃离京城。这说明,权力固然是地位或力量的象征。但如果有一天脱离了人民,或者扩大统治者与平民百姓在政治、经济上的鸿沟,造成“大势已去”,那么这种权力就总有一天会完全崩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由此出发,真正拥有民心者,才是真有力量的表现,这对各个国家、民族、经济集团、单位或部门同样适用。管理者们如果严于律己,又在心中装着部属,管理者与部属心心相印,那么,他就必然无敌于天下。
       第五,从物质或精神的视角看,“势”又是一种可以增殖和产生生命的物质形态。在《辞海》里,“势”被指称为人与动物身上的一种器官——睾丸。它是制造生命,基因遗传,种群增殖的生命之源。由于这种器官,各种高等动物的群体才得以延伸下来,如果人们对此加以研究,深入了解它的增殖的机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选择,那就不但可以更多的增加数量(如果它对人类的生存有利的话),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生命的质量,这对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增加某些生物的数量,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生物界,科学家们对某些生物的远缘杂交或无性繁殖,为提高物种的品质与数量,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如果企业家们善于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市场中来,使商业的理论,商业的方法,商业的操作实行优势组合或“杂交”,那么他就完全可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并使投资不断的增殖。大量的事实表明,理论上的创新,其实质也就是理论的优势杂交,即以某种观念为主体,把各种理论或学说中的精华集中起来或有机地综合起来,它就必将是别的理论具有的优势它都具有,而别的理论不具有的优势它也具有。这样的理论自然就会成为抗病力强,生命力旺盛的理论。作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应当找到决定该部门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并用理论杂交的方法形成自己该部门的全新理论,这样就会强化决定该部门命运的“势”,而该部门的“势”强盛了,就会使该部门永葆自己的青春。
       二、“势”的生成原因
       “势”是怎样发生的呢?它的本质何在?把握“势”的本质有何意义?
       第一,作为自然界中的“势”,它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的释放或转化。大家知道,地震是因为地球板块内部的相互挤压冲撞而积聚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爆发;堰坝决堤是因为暴雨之后,河湖水位猛涨形成的势能使其堤坝不堪重负的结果。要控制自然界中势能的破坏作用,就要深入探索形成自然界中各种势能的原因,在其原因尚未完全弄明白或者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尚不足以消除这种能量的破坏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一个初次下海经商的人,因对商海的情况看不明白,或者虽然已看明白,但因缺乏相应的物质手段或者决策失误时,那他在商海中的游泳就不会完全自由,要么时沉时浮,要么望洋兴叹。面对着眼前的惊涛骇浪,不是被大海吞没,就是被浪潮重新冲上岸来。所以,利用自然界的势能,既要有对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的认识,又要有改造自然,遏制消除某些可以带来巨大破坏力的物质力量。一个企业家想要利用自然之“势”为其开辟驰骋纵横的战场,就要以高科技为龙头,找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突破口。
       第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势”,它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不仅生产力中的诸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生产关系中的诸要素,也是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的组合情况,常常通过生产系统,商品流通系统而表现出来,或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一)生产力要素的不断重组而产生的社会势能。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同自然的关系,其实质是人类尊重自然,依据自然规律利用它们的能量为人类服务,或者随意践踏自然,藐视自然规律而遭到自然的惩罚的关系。无疑,人在生产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不论生产工具的创造,还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应用,都不能离开人的因素。作为生产力各要素中的人的因素,其文化程度越高,科学理论造诣越深,操作技术愈熟练,生产力潜在的巨大能量就愈发挥得彻底。基于这一特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不但要牢固地树立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牢牢抓住劳动工具,生产技术这个根本,而且要抓好处于生产力核心地位的人的因素,要对其不断地进行文化薰陶、理想灌输与技术培养,使其成为发明创造与驾驭复杂技术的能手。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学校的生产力才会通过自身品格的提高而滚滚向前。
       (二)生产关系要素的不断重组而释放出来的势能。在社会生产中,人们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在今天由于单个的人无法同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无法单独地开展各项复杂的、科学含量高而广的生产活动,因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生产活动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得以进行。所以首先必须有人与人的联系,而后才有人同自然的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它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形式。这说明,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经济利益的关系。一个国家、民族或企业,如果能够让所有的人都拥有适当的生产资料,都成为政治和经济上的真正主人,他们不但可以在不同的能级上参与经济的管理与监督,而且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参与政治的管理与监督,主人的地位不再是徒有虚名,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权利,那么,他们就会发自肺腑地拥护这个国家,忠诚于国家的事业并愿意为其献身;作为这些部门的员工,他们就会把该部门看作与自己生死攸关的命运共同体,部门领导的命令,就是他们行动的指针。为了该部门的发展,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因此,作为国家的领导或部门的决策者,他们领导的艺术之一,就是制定国家或部门发展的战略方针时,要以某种共同的所有制形式(如股份制)把所有员工都组织起来,把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起来;要营造一种全新的家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长辈与晚辈之间犹如父子与母女;同辈之间犹如兄弟与姐妹。他们之间,有严格地分工和上下级关系,但也有友好相处,平等交流的人际往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里,既有激烈公平地竞争,又有一家人的充满温馨的亲情。如果一个国家或部门做到了这点,他就会从员工卓越的品质和该部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获得强大的势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能征服一切对手而绝不会被对手征服;他会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并把员工的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三)现代市场中的各种要素的不平衡的发展。现代市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展示场,是人类聪明与智慧的竞技场。它既可以以自身潜在的势能促进社会不断的进步,又可以以自身魔术般的能量遏制社会的发展;它既可以不断以自身的公正性、规范性、法制性熏陶出一批批英才,又可以因为市场中的苍蝇逐臭而腐蚀许多人的灵魂。现行市场,是经济核能的储存库,是科技发展的催化剂,是蕴藏有巨大能量的社会场与物理场。
       在现代市场中,存在着生产者的一极,也存在着消费者的一极。两者的矛盾对立与统一,就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作为生产者的生产品,如果它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它就有市场。由于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者资金的周转就会发生困难,生产力应有的势能就不会释放出来,而且还会因为产品失去市场而不断萎缩和衰落,导致能量的巨大流失。因此,聪明的产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或消费者的品味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并不断提高其质量,使自己的企业和相关系统储存的能量最充分地释放出来。
       现代市场分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我国,由于国土的辽阔,东西南北中的经济发展的本身就存在着不平衡,因而客观上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就为各路英雄提供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机会,关键在于谁能找到形成势能的制高点,谁能从我国东部与西部,本系统与它系统之间的差距中找到发展经济的关节点,倘若谁能找到带动全局发展的某个网络的联结点,它就可从这里突破从而把整盘棋下活。
       就国际市场而言,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等因素发展的不平衡。现在世界上存在着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就是证明。一般说来,现在北美,西欧和北欧地区的国家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亚洲的中国,所谓的“四小龙”以及南美的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洲除个别国家以外的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属于不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存在,因而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类似流水中的落差,而且在这种经济的落差里,发达中的国家居于落差的制高点,不发达国家居于落差的最低点,所以,在通常的情况下,发达的国家总是获得更多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总是丧失更多的利益。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出现剥削与被剥削的新格局,因此,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有良心的企业家,必须自觉地运用水位落差的原理,努力通过自己的操作“筑堤堵漏”,“疏通渠道”,从而使自己从原来居于落差的下端逐步提升到上端,从局部水位差的改善到全面水位差的提高,使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不但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如此,而且一国之内各个经济部门或系统也是如此。由于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实力和决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如水一样的势能。谁要善于使自己从下游的位置转换到上游的位置并使自己处于主控的地位,他就必然获得巨大的经济优势,然后想法使这种势能像瀑布一样的倾泻出来,那他就会成为时代的骄子,商场上的强者,强国富民的英雄。
       (四)各个公司、集团、企业或部门间的操作的不平衡。在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是当今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或微型系统。为了每个企业自身的发展,他们都要想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都想把制约自己发展的各个要素转换成促进自己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把生产原材料的基地、运输的大动脉、生产的先进手段、销售的各种渠道、市场的占有与扩大、用户的愿望与需求等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但自己的肥水不向外流,而且使其它企业、部门的肥水源源不断地流进自己的田里。因此,有作为有骨气的企业家们,他们营销的战略总是高屋建瓴,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使头脑中的一盘棋与现实中的一盘棋实现吻合,商场上的各种发展态势尽收眼底,对棋盘上的各个棋子的位置和它们的走向了如指掌,何时静候时机,何时果断出手,尽在这些智者的运筹帷幄之中,一旦时机已到,就会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行高切入、高运行、抢占制高点,以取得最辉煌的效果。
       实行抢占制高点的行动,是每个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事,但实际上并非每个企业家都可以做到,否则,也就没有商场上的失败者了。可以说,“天下为公”、“物竞天择”,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残酷。有的企业家由于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低,由于身边缺乏一批忠诚而又富于智慧的“军师”,对于眼花缭乱的市场现实抓不住要领,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其战略目标总是难于到位,在波涛汹涌的商海里,或像一叶轻舟,岌岌可危;或是筋疲力尽之后葬身海底;或是上天有眼,让大浪再次冲上岸来,虽是大难不死,但也大伤元气。所以,要想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中成为强者,随心所欲地占领商场上的制高点,并非人人都可以企及,这决定于企业家们是否掌握了现代市场的种种信息,是否对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出了正确的预测,是否能够对于自己的经营做出科学的决策,是否能对国内外市场做出科学的定位,是否具有知名度很高的商标或品牌,是否具有人见人爱的包装,是否具有合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价格,是否具有强有力地推销手段,是否拥有众多的消费公众,是否拥有稳定并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是否具有对市场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胜似闲庭信步,信心百倍地把自己的船队驶向自己预定的目标。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现代市场中的势能,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与统一,谁要善于根据这一原理,充分挖掘矛盾诸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诸要素实行不断的优化组合,谁就可以成为驾驭市场经济的大师,使自己领导的企业不断前进,永葆青春。
       第三、管理者们思维决策上的差异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业的出现,带来了科学技术的不断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特点就是知识革命、信息革命或智力革命,其本质是最充分地发展智力、创新知识,建立高科技术产业,但智力的发挥与高科技术的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自然界高度发展开出的最绚丽的花朵,是时代的产儿。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形态、思维样式与思维方法。思维总是带有时代的印记。作为现代思维来说,它既具有分析的特点,又更具有综合的特点。在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整体化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强化的今天,思维综合的特点也随之加强,并成为解决当代最为复杂的问题的主要的钥匙。西方人擅长分析,中国人擅长综合,综合的思维方式将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的主导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决定于思维主体的思维模式或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思维主体的观察力、分析力、综合力、理解力、记忆力、敏捷力、创造力与操作力的综合。从认识上说,表现为思维的选择能力、组织能力、解释能力与解题能力;从实践上说,表现为指导能力、决断能力、调节能力与灵机应变能力。由于每个思维主体遗传基因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社会影响的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人与人的智商的高低也不同。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的不同,预见决策能力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思维过程的势能,这就决定了智商高的管理者,可以拥有由于正确的预见,科学的决策而形成的思维上的强大的势能,而这种思维上的强大的势能,必然会给管理者带来管理上的成功,因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所以,管理者们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占其优势,就要努力在思维中首先占有优势,而要在思维中占有优势,管理者们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收集筛选各方信息并用以指导实践,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富于实践经验,才会成为思维的强者,获得思维上的最大的势能。
       三、如何成为“营势”高手
       当我们了解了商场中的“势”源于何处的时候,从理论上说,我们也就找到了识势,顺势、借势、造势、营势的钥匙,因而我们也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企业、部门操作的有效进行。
       第一、要从世界的大局把握生产力的水平。在我们的地球上,在人类这个地球村里,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如有的地处沿海、有的则地处大陆的深处)和资源贫富的不同,更由于对机会的把握和智慧投入上的差异,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千差万别;有的早已进入了以微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科学技术亦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达了空前的高度;而在另外的地方,不但至今听不到机器的轰鸣,更不用说电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不知道火车、电影为何物,生产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面对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一个思维高切人的管理者,并不一定非要去直接经营计算机产业或先进的微软产品,但是心中必须有高科技这一把秤,必须在从事经营的活动里,确定企业经营的项目时,始终要以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为自己思考、决策的参照系,然后,以此为指导去确立办教育,搞科技、做贸易的战略目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可以说,看不到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对我们的严峻挑战,就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第二、要以最先进的生产力为参照系,发现各大州、各地区、各个国家的不同经济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中找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生长点,逐步把事业推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当然,首先是那些经济落后,万废待兴,缺乏资金、技术,投入少而回报高的国家或地区。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两个文明时代。从80年代开始,工业经济时代让位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是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微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则直线上升。例如,美国的制造业80年代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1%,到1995年则下降到12%。反之,美国的信息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9%,到了1988年就上升到85%,其上升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微软产品先进的程度,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水平的标志,迟早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而且它同时还是保证一个国家、民族或企业在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获得高额利润的根本途径。
       以此作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其一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日益成熟的国家;其二是以中国或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行发展,但在目前仍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或地区;其三是刚刚摆脱了殖民统治但是接着又陷入民族纠纷、国家内乱、工业经济极不发达的国家。从地区而言,北美、西欧与北欧是属于知识经济的区域,东南亚、南美是属于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的区域;西亚、非洲是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但工业落后,就是农业也不发达的区域。一个企业或老总,要想走出国门、放眼世界,那就必须了解自己和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然后,找到那些最需要外援的地区或国家,作为自己向海外发展的可靠的“桥头堡”,同时也应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加强联系和寻找合作伙伴,以便从他们那里引入企业最需要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最短的时间,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并超过他们。
       第三、在本企业的触角所及或者能够控制、施以影响的领域里,根据先进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不断重组起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顺畅的商品流通渠道,借以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对国家地区而言,企业是一个由内外环境相关要素、流通环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组成的微型系统,是大系统或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于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理念,思维素质与管理能力的差异,由于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项目、生产设备、员工素质的不同,使各个企业的运作与效益相差甚远。而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亦即微观范围内的良好的生产关系,最能充分地发挥该企业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似乎只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便可以保证巨额财富滚滚而来,尤其是人类已经进入智慧时代的今天,就更是如此。这种观点有点偏颇。诚然,不断使科学技术更新换代,使之独领风骚,这是获得巨额财富的根本原因,同样,与生产力须臾不离的生产关系或科学的管理,也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它们是一只疾飞大鹏的双翼,缺一不可。因此,富有远见的管理者,必须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掌握,又要重视生产关系即现代管理不断地重组,以使得企业内部与企业内部相关的外部因素的生产关系,始终与最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从而使生产力的能量得到最充分地释放,为企业不断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个企业或部门自觉地不断重组、完善自己所辖领域的生产关系,并非是离开生产力要求的随意性行为,而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要求的科学原理所进行的良性调整。这表现在:其一,如果企业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科学技术,那就应以国际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水平为前提重组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同时与国际上的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起进行高科技术开发的共同体,这样,每一次高科技产品的引入,都将伴随一次新的生产关系的重组,而每一次新的生产关系的重组,又会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与推动。一些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不断重组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人际间的关系不断适合生产力要求的表现,是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要求的具体应用。所以,生产关系重组一次,企业的管理水平就提升一次。其二,如果要搞活某个大中型企业,其前提是必须了解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与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然后,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要求,针对企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有的放矢地重组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和最充分地释放出生产力的潜能的目的;其三,对于联系产家与消费者的领域,善于根据卖方与买方的需要,理顺各种流通渠道,如果由于产品质次价高而失去了买方,那就要加大科技的投入,更新厂家的设备,降低成本,以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如果因为流通不畅,信息不灵而导致优质产品滞销,那就要通过传媒利用广告传播产品的信息,同时建立有效的营销网络,把价廉物美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如是市场本身不规范,竞争无序,导致供需不畅,那就要着力整顿市场,使价廉物美的产品,占有它应该占有的市场,沿着各种行之有效的渠道,从各个厂家源源流向消费者手中。
       因此,管理者们不但要关注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术武装自己的部门,而且也要不断关注重组企业内外的生产关系,使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建构起一座高耸入云的天梯,抢占生产领域的至高点,从而释放出最大的势能。
       第四、重组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人,是人的知识素质或人的智慧;是人对于企业、部门的理念、追求、思维境界的认同而形成的管理部门的凝聚力。
       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人类的商业活动也包含生产的产品与产品消费的两个方面。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的产品与对产品的消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是人这个因素使它们联系起来的,因人的问题,是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搞活流通领域的关键,抓住了人,就抓住了关键,就可以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流通领域堵塞的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潜在的势能像火山一样进发出来。
       为什么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产品与产品消费之间具有联系的纽带或桥梁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其一,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粘合剂,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关键因素。管理者们应当懂得:人,人才,人的智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事业必定胜利的保证。所以,他们不但要看重企业的物质力量或经济实力,而且尤其要看重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不断把有真才实学的高科技人才,博士硕士吸引到自己的事业中来,而且将其置于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这样的企业家、学校领导往往非常渴才、惜才与爱才,对本单位的职工总是可以创造一种严格、科学而又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因而职工无论是处于生产力中还是处于生产关系中,也无论是处于企业、学校的管理层中,还是处于生产、营销、教育的第一线,都被视为单位的主人。做出了成绩会得到嘉奖,出现了失误会得到真诚的帮助,即使对于某些员工不能不绳之以纪律,而绳之以纪律的目的还是为了员工。这样的管理者必然会实行把人置于核心的爱抚管理。爱抚管理是提倡理解人、尊重人与关心人的现代管理,这是对泰勒把人视作机器的一部分而实行关卡压的管理制度的扬弃,是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的。其二,人是传递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产品与产品消费之间的所含能量的传送带。一般说来,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而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它对生产力会发生强大的反作用,或者推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或者阻碍或延缓生产力的进步。在这里,人们要问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相互作用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其能量的相互传递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呢?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一端连着最高决策层,即企业家、行政最高领导与他的左右手们;一端连着操作生产工具、进行营销业务的劳动者、学习者。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相结合而构成生产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结合而构成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要求,通过管理系统的下层传达给它的决策者,决策者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完善管理系统,调整或重组生产关系而解放或加速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由人组织的管理系统,就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传送带。没有这条传送带,无论生产力的作用力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力,都不可能影响其对方。正因如此,一些企业家在其实践中,始终紧紧抓住人的因素,既注重作为生产力中首要因素的人的生产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作为生产关系中根本要素的人的思想,品德与管理素质的培养,不惜花费巨资,把有才能、有前途,并忠诚于事业的优秀人才送去高等学府或国外深造;其三,一些企业家看到或发现了人既是生产力的主体,又是生产关系的主体的两重性。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他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导、决定的作用,因为生产工具,既是由人创造的,又是由人操作的。从古代的犁耙到近代的火车、蒸汽机、收割机,到今天的电脑和宇宙飞船,哪样不是由人制造出来,又由人来操作的呢?作为生产关系的主体,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人的技术水平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否齐心与和谐。人的思想、文化与科学素质,是否适合生产力的要求;由管理人员结成的纵横管理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管理中的分配制度,是否有利于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等等。正由于此,富有战略头脑的管理者,总是十分注意企业或部门的文化建构,提倡员工部属要有高远的思想境界,要有理想与追求,要识大体、顾大局。人在企业,心系国家与民族,这是富有远见之举,也是一些企业兴旺发达之根本。所以,他们既关注人的思维、智力、技能的开发,又关注人的道德、理想、意志、情操、人际交往的熏陶。在这样的管理下,管理体制生机勃勃,没有闲人、懒人、笨人,员工凝聚力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这充分说明“人才、人才、人才是财”,“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未来”的真理。
       从“识势”开始,到掌握“营势”的各种艺术,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制定精当的战略目标和每个具体的步骤,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决策层的管理者都应具有的本领,否则,他就难于统领全局、把棋下活。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A希特,R·杜安·爱尔兰,吕巍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佩玉.经营谏言[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3] 刘世辉.与100名老板对话1-5册[M].工商出版社,1999.
       [4][5][6] 苏越.新时代·新思维[M].青岛出版社,1992.
       [7] 李五一等.商海怪兽[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8] 乔斯.谁是最好的管理者[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9] 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 罗长海等.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