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探析

 

【原文出处】党政论坛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507
       【原刊页号】26~28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511
       【作 者】时建英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金山区委组织部
       【摘 要 题】党建纵横·综合论坛
       【正 文】
       一个有效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拥有一支目标明确、精明强干、士气高昂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政府。在这支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党的领导干部激励机制
       1.人岗相适
       对党政领导干部来说,最大的需求莫过于有一个能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对组织来说,最大的激励措施就是为领导干部提供与其能力、性格等综合因素相匹配的领导岗位。领导干部具备构成这一需求的两个条件:一是他有施展才华的欲望,希望“英雄有用武之地”;二是他有才华,有能力。这种需求的形成,源于他对未来的预期,对自我发展的努力和追求。因此,要科学配置人岗资源,实现人岗资源的最佳绩效。
       要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岗位。岗位设置要合理、分类要科学,要明确岗位的职责范围和权利边界。
       要研究党政领导干部素质。从目前干部工作的实际来看,素质分析太粗、太笼统,考虑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多,考虑优势特长、性格气质的少,考虑共性的多,考虑个性的少,考察材料往往“千人一面”。再者,考评干部素质的手段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干部素质测评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难以适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干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需要。
       要研究党政领导干部配置。党政领导干部是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执政党最宝贵的政治资源。作为资源,就应该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政治资源,就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因此,在科学分析领导岗位和领导素质的基础上,把市场观念、民主观念、竞争观念引入领导干部资源的配置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委任制、选任制、考任制、聘任制等做法,不断创新有利于人岗相适的配置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配置水平,发挥干部配置的最佳绩效。
       2.注重政绩
       要把政绩作为评判干部的唯一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要努力形成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的考核办法,以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引导、激励和督促干部创造政绩。一要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指标。在设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上,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二要改进干部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干部考核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有定性的结论,而无量化的表述,无法科学、准确地反映干部的政绩。在考核过程中要严格按程序进行,不能走过场。“干部考核要以程序来保证质量”。
       长期以来,党政机关的宣传基调是:领导干部要注重精神追求,淡化物质追求。但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必定会关注物质利益,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渠道的多元化,各种诱惑越来越多,对领导干部来讲,与其让他们由于心理失衡另找渠道偷偷补偿,倒不如采取阳光政策给予报酬。按劳取酬是社会主义主要分配方式,分工、贡献不同,收益也应该不一样。因此,党政机关要加强考核,拉开薪酬差距。我认为可以实行岗位年薪制。
       根据企业“年薪制”的推行理念,在党政机关可以逐步推行领导干部岗位年薪制。同时为了避免年薪制只考核年度工作绩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导致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热衷于搞政绩工程等弊端,应着重解决短期激励问题。将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逐步建立起适合党政机关特点,并在管理体制、激励方式和激励水平上与市场机制全面接轨的领导干部薪酬制度。同时,也要完善惩罚制度,做到赏罚分明。
       3.授权激励
       授权的激励价值在于为下级表现自己提供机会,使下级有机会充分施展才干。给予下属充分的权力,不干预下属的具体做法,下属才能大展拳脚,不会因空间狭窄而觉得束手束脚。
       目前在执行授权机制时,许多人关于授权通常有两个误区:一是将授权等同于放权,二是怀疑下级的能力而不授权。有效地实行授权激励,要走出这两个认识误区。
       4.培训激励
       按照现代培训层次理论,加强分类分级有针对性地培训,鼓励领导干部走出国门去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知识,为他们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创造机会。要坚持培训和使用相结合,引导他们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激发其积极参训的内在动力。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
       二、建立有效的党政领导干部约束机制
       要真正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约束,就要牢固确立“民主与法制,是约束机制的根本;公平和透明,是有效约束的主要条件”的思想,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评价干部的主体,二是监督制约机制。
       1.给群众以评判权来约束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把评判干部的权力真正交给群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才有良性运转的基础。否则,始终难以冲破少数人选少数人的怪圈,执政为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讲民主,敢于还权于民。还权于民,并非提倡不负责任的泛民主化,而是在群众公认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党委要转变观念,把干部管理模式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型,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组织部门要眼睛向下,把评判方式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找准组织意图和群众评判结果、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结合点。
       要公开透明,执行制度不能走样。把评判权交给群众,动真格而不挂在嘴上,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从而使新制度的推行阻力重重。因此,革新需要付出代价,包括一段时间内舆论上的不被认同和操作中的消极应付。为了避免消极应付使制度执行走过场,群众评判结果要有量化指标。要坚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群众评议,设置群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各个等次的基本比率标准,规定群众满意率不到基本比率标准的领导干部不能提拔,不称职率超过基本比率标准的领导干部不能任职。群众评议要达到一定的量,范围的界定不能变通和偷换,杜绝以干部代替群众进行评议,或在少数群众中进行评议。
       真正地把评判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公开透明地选拔任用干部之后,“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只唯上,不唯下”等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因为有良好的评价机制作保证,领导干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就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干部只有得到群众认可才有晋升和任职的可能时,他必然会用心去琢磨群众的需求,按照群众的需求来设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并充分注意群众对自己所实施行动的反应,不断优化目标和计划。
       2.以健全的监督机制来杜绝腐败的滋生
       在领导干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充斥着各种诱惑,私欲一有机会就会膨胀。对于执政党来说,外来的压力和挑战我们都有能力对付,唯一可怕的是自身肌体的腐败。反腐倡廉系社稷之安危。因此,要从各个方面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增大腐败的风险,提高腐败的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反腐中高举重拳,处理了一批大案要案,但个别领域内的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还有发展蔓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腐败风险小,而腐败带来的利润却很丰厚,从而助长了腐败的蔓延。
       因此,要提高腐败的机会成本,迫使他们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经济上,该退赔的赃款要退赔,该抵扣的财产要抵扣;政治上,或降或免或撤决不姑息。另一方面要着眼当前和长远提高领导干部的经济收益。当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腐败就没有市场了。如建立干部公职金制度。在较大幅度地提高领导干部职务津贴的同时,把津贴的大部分记入个人公职金账户作为勤政廉政的长期抵押金,提高腐败的成本。
       关口前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调整政府职能,逐步淡化政治权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让权力退出市场。权力与金钱是寻租过程中两个被追逐的对象。实践证明,凡是政府垄断程度越高的部门和行业,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多,与企业关系越密切,审批程度越复杂,褒贬的机会就越多。要减少政府对市场交易的不适当干预,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以健全法律等方法来规范经济活动。
       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领导干部规范从政。以民主集中制防止领导干部权力的失控,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全局性的问题,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实现决策的民主和透明。用交流回避制度防止领导干部在同一地方和同一部门时间过长,形成势力范围和人际圈子。
       健全失误追究制度,建立职业风险追究机制,对决策失误、工作失误、完不成任务等行为要处以政治、党纪制裁,经济制裁,刑事追究等,即增强约束的时效性和严肃性,也增强领导干部工作的责任心。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监督。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带领社会各阶层群众朝着党和国家的既定目标努力奋斗的历史重任。实践证明,群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其带头人素质的提高。“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因此,对领导干部本身素质的要求要高于群众。领导干部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一举一动广受周围群众的关注。整合社会资源(比如新闻媒体、社区、信访、网络等等)形成立体监督网络,是对领导干部的有力约束和保护。
       新闻媒体监督,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而更具效力。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监督往往会收到闻过即改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一次问题曝光胜过政府三令五申。鉴于新闻媒体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应,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时,必须要遵守一个准则,就是对某种新闻的反复宣传,应该要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不要为了炒新闻而炒新闻,不能对领导干部进行人身攻击,更不能恶意炒作。
       社区监督,因其贴近领导干部的社交圈和生活圈而使监督更具真实性。充分发挥社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作用。当前,应尽快出台《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以制度约束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中的行为。
       信访监督,群众来信来访是当前群众监督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同时,必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深入基层,注重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信访动态,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
       网站监督。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开辟廉政网站,把群众监督与现代化的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设立电子举报信箱,方便群众网上举报投诉或发表意见、建议。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探索和分析应该是全方位的,上述分析恐怕挂一漏万。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与坚持党的宗旨的关系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角度出发可以有效地建立领导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有的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再讲党的宗旨、党性原则似乎没有必要了。我认为,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点。建立有效的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并不否定物质利益追求,但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党性原则不能丢。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领导干部主观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是党的宗旨的忠实实践者。领导干部的一切主张和行动,都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领导干部带领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更多地物质财富,这既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为自身取得更多利益创造了前提,指明了方向。因此,追求利益与维护群众利益两者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和对立。
       人文精神激励问题。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情、人文理念来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观察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以及人们在成长发展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问题。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提倡人的“自尊、自信、自立”精神;最基本的是要摈弃对个人价值的漠视,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人文精神能为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促使领导干部做到对物质文明的合理要求,对精神文明的不倦追求,对群众利益的孜孜以求。
       道德约束问题。道德不只是属于个人内在的心理,而是“良心”与“德行”的统一,是必然要表现于外的社会行为,必然要影响社会并受社会制约。这种制约的方式主要有家族伦理控制、团体纪律约束、行业规范的遵从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
       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执行需要有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撑。为政者其身不正,其令不行;纵有威权,而无道德威信,就不足以为政。而威信能否建立,取决于民心的向背,亦即人民对执政者的道德评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就是权力存亡兴败的道德根源。领导干部要做到,在获取权力时是合乎正义的;在行使权力时能以道德来自我约束;在法律难以或无法干预的领域能以道德自律。
       社会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它一旦凝聚为公众舆论,就具有强大的社会强制力。如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对领导干部的德政加以支持、褒扬,对某些恶行丑闻加以曝光,从而转化为强有力的道德权力,促使正气得以弘扬,腐败得以抑制。监督领导干部端正或改进政风,消除权力腐败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党政领导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赋予更新的内涵。它的建立健全,肯定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相信它始终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