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 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 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1. 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 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 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 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中央电大组织编写。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22—36学时电视录像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内容。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知识,中央电大组织编写制作CAI课件。该课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第二个阶段,以文字教材和可视光盘为基础,制作集课程内容、背景材料、测试题为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掌握政治的含义、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观
政治的含义
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现状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掌握“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权力和政治权力、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政治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的组织机构;理解“国家”含义、“政府”的含义、国家与政府的概念辨析、国家结构形式、政府的职能;掌握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一节 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
“国家”含义
“政府”的含义
国家与政府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国家的组织形式
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
第三节 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组织机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理解政党及其历史演变、政党的类型、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及其方式;掌握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政党的基本功能、政党制度及政党政治、社团组织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
“政府”的含义
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制度
政党及其历史演变
政党的类型
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制度及政党政治
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
社团组织的性质和特点
社团组织的类型
政治社团的作用及其方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治理”的含义、善治的精神;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含义、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
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的含义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
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的含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治理”的含义
善治的精神
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的一般程序、监督、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政治参与的作用、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意义和作用、社会监督的功能。
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
选举的基本原则
选举的一般程序
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节 政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监督、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
社会监督的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分布、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掌握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类型、政治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
政治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分布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文明的含义、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掌握政治发展的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
第二节 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第三节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化的三次浪潮;理解民主观念的变革、民主可能的缺陷;掌握民主的含义、民主的价值、民主应有的限度、民主化的含义、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第一节 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观念的变革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 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
民主的价值
民主可能的缺陷
民主应有的限度
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
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