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六 小学音乐《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声音的强弱
  2.学习用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音的强弱的感受。
  3.根据所掌握的音的强弱的变化来模拟、创作自然界中的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探索声音,让物品发出声音
  1.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在你们身边放置了一些物品,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让学生自由玩物品)
  2.提示更多让物品发出声音的方法。要让物品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很多,想一想除了敲击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呢?(摩擦、摇动、吹……)(可请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3.尝试用更多的方法让物品发出声音。
  4.教师指导用黄豆、塑料瓶制作乐器。
  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方法让物品了出声音。
  (三)感知音的强弱
  1.初步感受音的强弱。
  (请学生上来敲鼓。)
  师:小朋友的本领可真大,都让物品发出了声音,我这里有一只大鼓,谁愿意上来让它也发出声音?
  老师在活动的时候听到,有的小朋友敲出的声音是这样的(教师用敲鼓示范出强的声音),有的小朋友敲出的声音又是这样的(教师敲鼓示范出弱的声音),你们说说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验由于用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
  2.体验音的强弱。
  师:刚才小朋友听出了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轻,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小朋友可以自己来敲一敲,比一比(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力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
  3.掌握直舌音的强弱。
  (跟老师读一读。)
  师:发出的声音响是我们用的力气大,老师把这个声音说作“强”。
  (老师说几下学生就敲击几下。)

  师:发出的声音轻是我们用的力气小,老师把这个声音说作“弱”。
  (让学生说出声音慢慢变强和声音慢慢变弱的强弱变化。)
  3.模仿教师的声音强弱敲一敲。
  (先读两遍,师生交换位置后进行敲击。)
  4.游戏:在蜗牛背上走。看到“★敲出强的声音,看到“▲”敲出弱的声音。
  (四)通过音乐进一步了解音的强弱的表现力
  1.感受突强与突弱的对比。
  欣赏《鸭子拌嘴》片断。(学生聆听音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小朋友都能演奏出声音的强与弱了,那能不能听出声音的强与弱呢?接下来老师让你们听一段音乐,请你们说说它的强弱变化。
  (请学生回答问题,用两个不同的动作把强弱的变化体现出来。)
  2.模仿动物、人物的动作律动。
  (让学生用骑马的姿势来跟着学,注意蹦跑的脚步与律动的位置有所变化。)
  3.感受渐强与渐弱。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片段。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很明显的强与弱的变化,接下来我    们听一听这段音乐中的强弱变化。
  4.这段音乐描写的是草原上的小骑兵。音乐开始由弱慢慢变强,就象小骑兵从远处飞奔过来。音乐结束时从强慢慢变弱,就象小骑兵向远处飞奔去。
  (用自制乐器表现上面的情景)
  (五)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1.小结。
  师:小朋友,通过刚才两段音乐的欣赏,你们已经知道可以用声音的强弱变化来讲故事。你们想不想自己用声音的强弱来讲故事呢?(边讲故事边用乐器演奏出下雨的情景。)
  2.根据老师设计的情节演奏出强弱的变化。
  天阴阴的下起了濛濛细雨,慢慢地雨越下越大,小树苗张着嘴巴尽情地喝着雨水,饱了,饱了,雨公公请你慢慢地停下来吧。雨慢慢地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
  3.创作。
  根据老师设计的情景,让小朋友演奏出下雨的景象。
  师:下面请小朋友与小组的同学合作,用身边的物品,用你们的嘴巴和我们今天学的声音的强弱变化创作并演奏一些生活中的情节。(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创作,最后展示自己创作的情景。)


  注重实践和感性体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声音,既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注重实践和感性体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声音,既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尝试用废旧物品制作乐器。借用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经验。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让他们亲身体验是最好的老师。

  师生交换位置达到了新课程的师生互动要求,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在听音乐时配合身体即兴律动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

  教师的范奏是给学生完成后面的创造搭设一个平台。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情节用自制打击乐器来演奏,站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中感受音乐。

  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老师希望你们把快乐、高兴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听《我是人民小骑兵》,学着骑马的动作离开教室。(律动骑马离开教室。)
  评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一年级的学生,其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如果他们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并且能很快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敲击物品、聆听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多种途径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音的强弱,基本不代替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不干扰学生的探究活动,共同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较好地形成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本课运用学生自由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更充分的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本篇教学设计在王丹红老师教案基础上改写,原教案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综合教学设计》2003年)